读书点亮生活

补记《愤怒的葡萄》读后感

一 总体介绍和概要

这是一本美国作者约翰.斯坦贝克写的中长篇小说,450万字儿,由中国翻译家胡仲持翻译。原著和翻译水平都堪称典范。该书被评为影响世界的100本书之一,也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。

在元旦之前,利用上下班通勤地铁上断断续续读完的一本从无聊到乏味,低沉压抑到最后惊艳的小说。

该书的总体内容是描写乔德一家美国农民家庭,举家从中东部开着一辆破旧的卡车,途径千难万阻迁徙到加利福尼亚去追求更好的生活,沿途发生的一切的事情。书中故事发生的时代大背景,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。因为,书中提到有汽车、电灯。以及,乔德一家之所以从中东部迁移到西部,是因为他们的土地被资本控制的公司和银行兼并了,公司从银行贷款,收买土地,规模化经营,追求利润,银行的贷款是有成本的,需要进一步追求更多的利益。于是,乔德他们生活在底层的农民走投无路,只好举家西迁,另谋出路,讨一口饭吃,流离失所中讨营生。

更值得一提的是,乔德他们家,在整个举家西迁过程中,先后失去了了爷爷、奶奶、其中一个儿子一意孤行,自己离开大家庭,生死未卜,同行的牧师顶替儿子汤姆动手打警察而被抓去并最终失去生命、中途女婿不辞而别,扔下有身孕的女儿。到最后,整个乔德家庭因为长途跋涉,花光所有的盘缠,而迟迟找不到工作,即使找到靠出卖体力而换来一丁点儿小钱的工作,他们的工钱也一再被资本的力量所压榨。最终,导致他们没有东西可以吃食、加上东奔西走,营养跟不上,女儿早产了,早产儿一出生就失去了最可爱的生命。即使在这种情况下,乔德家的主心骨,妈妈把男人们辛苦工作挣得的一点儿小钱换成的牛奶给女儿喝了。然后他们在沿途遇到另外一对父子,父亲把所有的可以吃食的东西都给了儿子,而父亲已经在死亡的边缘上。乔德家的母女,彼此有了相同的想法,那就是女儿用自己的乳汁去挽救那个奄奄一息的父亲,即使他们萍水相逢,之前从未谋面。被生活被资本压榨的没剩下任何资产的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,在失去了自己刚一出生就夭折的孩子之后,在他们遇到需要救命的人之后,他们义无反顾的站起来。

二 细节回顾

前一段儿时间,由于心理状态不太好,于是给自己找了各种书来读,来看,希望可以一来杀死我的时间,二来可以治愈且自愈自己的心理上的杂乱生长的荒草。反正一句话,给心灵一个指引,书籍做向导,引领自己。

一开始,吸引我的是作者的极为细腻的文笔,当我看到下面这段时:

男人们站在他们的篱笆旁边,看着受灾的玉米正迅速地干枯下去,只有少许的绿意从尘沙的障翳下透出来。他们沉默着,不大动弹。妇女们从家里出来,站在自己的男人身边—–悄悄窥测他们这回是否会完全泄了气。妇女们偷偷地打量着男人们的脸色,只要他们不气垒,玉米没有收成也不要紧。

那种画面感,便一下子直抵内心。尽管眼前的各种困难重重,但是他们都不会放弃。

过了一会儿,那些呆望的男人的脸上失去了迷惘的神态,变得勇敢、愤怒,有应付困难的决心了。于是妇女们知道她们已经平安无事,男人们不会泄气了。

这些字句就足够鼓励和支撑,并且吸引我继续读下去了。

不得不说的是,乔德一家的精神支柱和定海神针,妈妈。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,是一个睿智不曾被困难击倒的女人,有韧性、有爱心、有智慧、能屈能伸、不卑不亢的一位女性,饱经生活风霜,却不畏险阻,不轻易退缩的女人。不管用任何辞藻和修辞来描述,我觉得都不及作者描绘的立体和完整,让人敬佩的一位女性。作者这样写到:

汤姆站在那儿向里看。妈显得很粗壮,可是并不胖,因为生育和劳动的结果,她的身体有些臃肿。她穿着一件宽大的粗长大衣,布料上原来有过彩色的印花,现在却已经洗得褪了色,那些小花也就变成了比底色略浅一些的灰色花印了。这件衣服一直拖到她的踝骨,她那双粗壮而宽大的光脚在地板上迅速而敏捷的移来移去。她那稀稀落落的青灰色头发在后脑上挽成了一个小小的髻。长着雀斑的健壮的两臂裸露到肘部,两只手肥厚而细嫩,好像肥胖的小姑娘的手一般。她向外面的阳光里望着。她那丰满的脸并不细嫩,那张脸是严肃而又慈祥的。她那双茶褐色的眼睛似乎饱经了忧患,已到了豁达的境界。她似乎知道自己是全家的堡垒,是一个攻不破的坚强阵地;她似乎承认了自己这种地位,还表示欢迎。只有她承认遭到了忧患,老汤姆和孩子们才会觉得遭到了忧患,因此她就把自己锻炼得很坚强,根本就不把忧患放在心上。每次发生了什么快乐的事情,大家就首先看看她是否有快乐的表情,于是她就养成了一种习惯,遇到无足轻重的喜事也大笑一场。但是比快活更大的特色是她的镇定。她经常都保持着泰然自若的神色。由于她在家庭里处在这么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地位,她就有了自己的最严和纯洁的、娴静的美。在她给别人医治精神创伤的时候,她显得很有把握,冷静而沉着;在评判是非的时候,她的见解是大公无私的,像女神那么公正。她似乎知道,如果她动摇了,全家就会动摇,如果她大大地动摇或是绝望,全家就会完蛋,全家的意志就会不起作用了。

当他们准备举家西迁,牧师想要加入的行进队伍时,本来他们买来的二手卡车载上行李和家人,空间就不太够了,老汤姆问汤姆妈妈,带上牧师行不行时,汤姆妈妈这么说道:

妈清了清嗓子。“不是行不行,要问肯不肯。”她坚定的回答,“说到行不行,那我们是什么都不行,到加利福尼亚去也不行,干什么都不行。至于说到肯不肯,那么凡是我们肯做的事,我们都可以做。说到‘肯’的话—-我们这些人在这儿和东部的老家住的很久了,从来没听说过乔德家或是黑兹利兹家有过路人要借宿、要讨点儿东西吃或是要搭我们的车的时候,拒绝过人家的要求。乔德家倒是有过小气的人,可是没有小气到这样的。”

注解:乔德家和黑兹利兹家,分别是她的丈夫家和她的娘家。

整本书读下来,从一开始的压抑,再压抑,到苦难,痛苦,难过,艰难,举步维艰,一家人不断地昂起头不屈不挠,跟现实挣命,不管有多难,乔德一家自始至终都是不放弃一丝希望,也绝不放弃,遇到苦难,遇到难题就是想办法解决,没有人抱怨,都在妈妈的一再肯定和坚定下,带着大家向前走。不会被打倒,不会被征服。

三 题外话

如果有时间的话,可以用来杀死这本小说,可能比杀死各种娱乐、直播、综艺节目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。

作者和译者都逝世于1968年。

无疑,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。作者通过他的思想和文字,把乔德家的永远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传递给读者。

这是我近几年读的比较不错的小说了,上一本可能就是陈忠实的《白鹿原》,再往前数就得是回到大学自习室里读过的路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和高考复习期间偷偷读《三国演义》了。

留言